安史之乱发生后,唐朝有短暂的一段时间其实是可以抵抗的——或许翻盘很难,但如果处理好的话,至少不会被叛军拿下长安,至少不会发生马嵬之变。但潼关前,唐玄宗、杨国忠和哥舒翰的一番神奇操作,事情终于向最坏的方向发展……
马嵬坡长恨
北斗七星高,哥舒夜带刀。至今窥牧马,不敢过临洮。
作为唐朝的一代名将,安史之乱中,哥舒翰临危受命。在他之前,同是唐军名将的高仙芝、封常清已经倒下,不是被叛军干掉,是被唐玄宗下令杀掉的,因为兵败。
但高、封二人的兵败其实很大原因是唐军应战过于仓促,且军队质量不高,训练无素,再加上洛阳地处一片平原之地,虽有虎牢之险,但终归是易攻难守。高、封二人兵败之后选择死守潼关,暂时阻挡住了叛军。而就在这时,唐玄宗命令将二人杀掉——他当时可能还以为:以大唐之威,竟然连这点子叛军也干不掉,废物!当然,后来的事实教作人。
哥舒翰在这种情况下接手了潼关。
或许,唐玄宗看中哥舒翰,一是他善战,二可能是看他与安禄山素来不睦。有一次酒宴上,安禄山想缓和与哥舒翰的关系——
禄山以思顺恶翰,尝衔之,至是忽谓翰曰:“我父是胡,母是突厥;公父是突厥,母是胡。与公族类同,何不相亲乎?”翰应之曰:“古人云,野狐向窟嘷,不祥,以其忘本也。敢不尽心焉!”禄山以为讥其胡也,大怒,骂翰曰:“突厥敢如此耶!”翰欲应之,高力士目翰,翰遂止。
——《旧唐书·哥舒翰传》
然而,哥舒翰当时正在病着,并不想应战,但是没办法,皇帝把他架到那个位置,不去也得去。不去的后果,看看白起就知道了。唐玄宗任命田良丘、萧昕等人为哥舒翰的助手,令火拔归仁等部听哥舒翰调遣,再加上高仙芝原来的军队,号称二十万的唐军归哥舒翰指挥。任命这么多“助手”,恐怕也有监视的意思在其中。
前有高、封之死,后有一堆所谓“助手”,加上本身正在病中,哥舒翰本心不愿出战,作为主帅如果战意不盛,先为失败埋下了一个隐患。
那么,潼关前,叛军最希望什么呢?当然是速战速决,而安禄山最怕的,是在潼关前被拦住,如果不能向前突破,后方再被来援的唐军切断,他就危险了。所以此时对唐军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拖。
但唐玄宗又是怎样的想法呢?玄宗求胜心切,如果不是这样,高仙芝和封常清就不会死,高仙芝封常清不死,哥舒翰就不会来到这个令他烦恼的地方……
总之,做了几十年太平天子的唐玄宗容忍不了安禄山挑战他的皇威,更不能容忍手下的将军不思进取。
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。话说得好,可皇帝认真起来,真敢不受吗?不受的结果还用猜吗?因此这又是一个隐患:皇帝影响前方将军决策,且急于求胜,急,就容易出错。
哥舒翰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,他事实上不像其他将军那样只带兵打仗,哥舒翰还参与过政治斗争,他协同杨国忠对付过李林甫。此外,他和安禄山不和,不光如此,他和安思顺也不和。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弟(杜牧在《张保皋郑公传》中写明他是安禄山的从弟,安禄山传中则说两人约为兄弟),但并未参与叛乱。唐玄宗火速把安思顺从朔方调回长安,变相夺了他的军权。哥舒翰这时候做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,他诬告安思顺谋反,还伪造了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信件并揭发。自然,安思顺被玄宗杀掉了,然而大家都知道他是冤枉的,后来郭子仪还专门请人写了一篇《代郭令公请雪安思顺表》,为其鸣冤。
这件事对战事有什么影响呢?或许这种影响不是直接影响,但人际关系的混乱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,看看白起、范雎之争的结果是什么就知道了。
哥舒翰这么做了之后,有一个人非常害怕——杨国忠。杨国忠本来以前是拉拢哥舒翰的,但彼一时此一时了。哥舒翰诬告安思顺的时候,史载“杨国忠不能救,由是始畏翰”。为什么害怕呢?因为安禄山起兵所打的旗号就是要杀杨国忠,所以杨国忠一下子成了“公敌”,己方也有很多人想杀他——所以杨国忠必死,只不过到了马嵬坡的时候人们才敢下手。当时王思礼曾劝哥舒翰上表请杀杨国忠,哥舒翰没同意。王思礼又请求率骑兵三十把杨国忠从长安劫持出来,到潼关再把他杀掉,哥舒翰仍然反对,但唐书上说他“心许之,未发”。
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杨国忠,他意识到自己危险了,便上奏玄宗说:“潼关大军虽盛,而后无继,万一失利,京师可忧,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。”玄宗同意,真的招了一支队伍,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于灞上,由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。这支军队的任务名义上是抵御叛军,实际上则是为了防备哥舒翰。哥舒翰知道后,便上表请求把这支军队也归自己指挥,然后把杜乾运召到潼关,借机杀掉。
这么一来一往,将相失和,矛盾越来越大,这仗要能打赢才是奇怪。
没过多久,唐终于为将相不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有人报告玄宗,说叛军崔乾祐在陕郡的兵力不到四千,都是老弱残兵,而且还没有准备。唐书上说这是“觇者”报告的情报,也就是侦察员了,无疑这个情报是错误的,要么是侦察员水平太低,没打听到真消息,却中了敌人“示弱”诱兵之计,要么就是出于交差心理,说个皇帝爱听的话就算了事,要么就是被敌军收买了,总之,假情报害死人。一听说有这么好的机会,玄宗便催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和洛阳。
哥舒翰回奏:“禄山久习用兵,今始为逆,岂肯无备!是必赢师以诱我,若往,正堕其计中。”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一条诱敌之计。除哥舒翰,郭子仪和李光弼也上书言道:“请引兵北取范阳,覆其巢穴,质贼党妻子以招之,贼必内溃。潼关大军,唯应固守以弊之,不可轻出。”郭李二人主动提出去袭击敌人后方,而建议唐军在潼关的主力应坚守要塞。如果用奇正来分析的话,潼关的军队为“正”,郭李的军队则为“奇”。“正”保住了,至少自己不败,再出奇则可致胜;如果“正”不存在,那“奇”也无用。郭李二人的建议正体现了这样的策略。但通鉴是做了节选的,没有把“翰病且耄,贼素知之,诸军乌合不足战”也写上,事实情况正是如此,哥舒翰老而病,唐军又是乌合之众,这些都为叛军所知,也正因此速战才更加有利于他们。同时,郭子仪和李光弼还认为,如果师出潼关,一旦“变生京师”,则“天下怠矣”。后来的事情,果然被他俩说中。
从之前战况及郭李的分析可以看出,唐军本身实力不济,虽然号称二十万,但战斗力很差,加之新败,士气不高。
无论是哥舒翰的上奏,还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分析,但凡玄宗听一点,安禄山就完了。然而将相不和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了破坏性作用。杨国忠对玄宗说叛军没有准备,哥舒翰拖延会贻误战机。于是,一纸出兵命令,逼得老将哥舒翰痛哭了出来。
如果我们留意的话,很多大战的开头都是一件很小的事,小到我们几乎并不觉得它能影响整个战局。但事实就是如此,淝水之战就是一个典型。但潼关一战的胜负不是由小事引起的,而是唐军策略失误,中了敌人诱敌之计。
六月初七,唐军与崔乾祐所率领的叛军在灵宝西原相遇。崔乾祐南靠大山,北据黄河,有狭道七十余里,占据险要,有地利优势。另外,崔乾祐把精兵埋伏在险要之处,从外面看上去会感觉叛军确实人少。哥舒翰与田良丘在黄河上乘舟观察军情,看到了叛军兵少的表象,便命令大军向前进发。王思礼等人率领五万精兵在前开道,其余十万大军在后跟随。哥舒翰则带三万人马在黄河北岸的高丘上观察指挥。崔乾祐诱敌深入,派出的兵士三五成群有疏有密,降低唐军戒备。唐军甚至笑起来,以为叛军不会用兵,因此而轻敌。果然,两军一交战,诱饵叛军们便向后败逃,唐军乘“胜”追击。不一会,便中了了叛军的埋伏。
此时,叛军占据高地,用滚木石块向下攻击唐军,唐军伤亡惨重,而且道路狭窄,人数众多,士兵拥挤,刀枪伸展不开,人也没法后撤。哥舒翰以毡车为前队冲击叛军。可惜到了中午,天公不作美,刮起了大风。于是崔乾祐下令放火焚烧,顿时风助火势,烟雾蔽日,大烟吹向唐军,士兵们无法睁开眼睛,于是敌我不分,互相厮杀起来。唐军以为叛军也在烟火中,于是弓弩手放箭射击。找不到敌人的确切踪影,当然就是乱射。直到天黑,唐军的箭都射完了,才知道原来烟里没有叛军。
这时崔乾祐早已派同罗的精锐骑兵从南山绕过,在唐军的后面发起进攻,顿时唐军腹背受敌,首尾大乱,军心动摇,所有人都不知所措。仗打到这个时候,败局已定。
失败最容易引起连锁反应,在黄河北岸未渡河的唐军也向后撤,哥舒翰仅与部下数百骑兵得以逃脱。他们从首阳山的西面渡过黄河,进入潼关。在潼关城外,原先为了防卫,挖了三条深沟,都是宽二丈,深一丈,结果这三条沟没给敌人用上,却成了自己军队的坟墓。
不管怎么说,最后逃入关内的残兵总共才八千多人。这样的唐军当然更加无法抵挡叛军攻势,六月初九,崔乾祐率兵攻占了潼关。
潼关丢失,长安的大门便丢了,唐朝最华丽的中心直面叛军的刀锋。
说一下他们的最终结果:
哥舒翰投降安禄山,到唐军重新夺回两京,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下令将哥舒翰杀掉;
杨国忠死于马嵬坡;
唐玄宗经历马嵬之变,进入蜀地,忽然听说自己升级成了太上皇,后来回到长安,孤零零地在长生殿里,晚景凄凉。
但想到叛军当前,他们三人在潼关前玩的一手好政斗,所以其实谁也不冤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 作者:admin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墨迹游戏网。
原文地址:《安史之乱之潼关乱斗:唐玄宗、杨国忠、哥舒翰,一个也不冤》发布于:2024-11-19